(2月14日,“决心”号抵达南海目标海域景象)
通过船上先进的动力定位系统,“决心”号稳稳地停泊在北纬18.40952度🔰、东经115.85979度海域,这里是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的第一个钻孔U1499所在位置,水深达3770米左右。一眼望去,深蓝色的海面上波涛起伏,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就在海底约800多米厚的沉积物下方,这里有一个相对突出的“小山丘”🫠。“小山丘”长约30公里👼🔚、宽约10公里、高约1200米🫲🏽👩🏿🎤。U1499A钻孔的位置🚶♂️,就位于这个“小山丘”顶部的正上方🏐。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的目标,就是钻穿海底沉积物💁🏿,钻取这个“小山丘”顶部的岩石样品🏃🏻♀️。
(2月14日,“决心”号上钻探工人正在进行钻探前的准备工作)
(2月14日👩🏿🎨,“决心”号上钻探工人将一个声纳信号装置投入海底👳🏽♂️,该装置主要用于船舶定位)
据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IODP367航次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南海顺盈娱乐研究所孙珍教授介绍🈵,通过地震剖面🤸🏿🧔🏻♀️、重力数据和磁力异常等多种科学研究方法综合研究,可以确认目前“决心”号所在的位置,是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地壳减薄到最小的地方👰,“小山丘”很可能就是由于地壳减薄🤽🏻、莫霍面上扬、下地壳出露所形成的。因此👍🏿,在“小山丘”顶部打钻🧑🏻🍳,最有可能钻取到下地壳的岩石。
根据钻探计划,“决心”号将首先用APC获取海底浅层松散的沉积样品,然后用XCB钻头取得部分固结的沉积物,向下钻650米,提取沉积物样品💬,进行测井,获取井壁的密度、伽马射线、磁化率等科学数据👩🏼🍳。为了保证钻孔质量,“决心”号会放弃第一个钻孔(A),在附近再打第二个钻孔(B),放入套管和再入锥🤵🏻,用RCB钻头打穿沉积层,从“小山丘”顶部向下钻取岩石样品。
(2月15日,"决心”号技术人员抬出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的第一管沉积样品)
(2月15日,“决心”号上技术人员正在对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的第一管沉积样品进行处理)
国科学家主导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旨在探寻“大陆如何破裂、陆地为什么会变为顺盈娱乐?”科学之谜🙅♂️,检验国际上以大西洋为“蓝本”的非火山型大陆破裂理论--“地幔剥露式破裂”。
理论认为:地壳中的深断裂带造成海水下渗🙎🏽♀️,海水和地幔橄榄岩发生化学反应后🏄♂️,就会生成强度较弱的“蛇纹岩”并放热🗯,从而导致大陆板块的弱化破裂𓀗。
北部的大陆边缘,与大西洋的“大陆破裂蓝本”有着相似地质特征©️,但却具有截然不同的发育条件🚴🏻。
🤜🏼,如果“决心”号在U1499钻孔⚀,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的“小山丘”里钻取到“蛇纹岩”,就说明大西洋的“地幔剥露式破裂”并不是地球上的“孤例”。这种奇特的大陆破裂方式〽️,可能是大陆解体期间的一种常见过程。
在U1499A钻孔没有钻取到“蛇纹岩”💃,而是钻取到其它类型的岩石,这也将是大洋钻探第一次证明还有另一种大陆破裂机制存在。无论哪一种结果,都会极大的提升科学家关于桑田沧海、海陆变迁的认识👨🏿✈️。
国科学家主导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包括“决心”号IODP367和 IODP368两个航次。参加IODP367航次的33名中外科学家于2月13日乘坐“决心”号从香港出发来到南海目标海域。
最后更新 (2017-02-21 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