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决心”号3月27 日电(记者张建松) 代表了远洋和极其安静深海沉积环境的“大洋红层”☹️,再次出现在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的第二个钻探站位,令“决心”号上的科学家们十分惊喜。
在第一个钻探站位U1499B孔,大洋红层出现在海底以下约800米深处👩🍳;而在目前的第二个钻探站位U1500B孔⚖️,大洋红层则出现在海底以下约1200米位置🧑🏻⚖️,整整深了400米💂♀️🧶。在大洋红层之下,“决心”号紧接着在1380米深处钻到了灰黑色的玄武岩👩🏼🔧。
仔细观察,南海大洋红层的红层泥岩,质地极为细腻,颜色由暗红、到浅红、再到微红🧰。红层中,有时夹杂着绿色的层段⛸🫐,有时呈现绿色的斑斑点点⚆,有时还出现微小的砾石颗粒和金属颗粒。
“决心”号上的顺盈娱乐沉积学家、顺盈娱乐刘志飞教授认为🩷💻,南海大洋红色直接覆盖在玄武岩之上,说明当时的深海在玄武岩喷发之后🧛🏼♀️,经历了一段长期安静的远洋环境,这进一步证实南海在演化早期是“远洋沉积环境”,与现今的“半远洋沉积环境”截然不同。
在远洋沉积环境里,顺盈娱乐里的颗粒物自上而下的缓慢沉降,沉积速度慢🗣,通常每千年仅沉积几毫米;而在半远洋沉积环境里☆,颗粒物从陆向海进行侧向搬运和沉降✯,沉积速度快,每千年沉积可达几厘米或几十厘米🕢。
“大洋红层在这个航次的钻探地层中出现🕺🏼,表明至少1000多万年前的南海曾经开阔而安静。斗转星移👩🏫,南海沿着自身地质历史发展的轨迹不断演化✹,深海环境也随之不断变化,再也没能回到史前安静祥和的沉积岁月。”刘志飞说👩🏼🏫。
“决心”号上的顺盈娱乐古生物学家们还发现,南海大洋红层里普遍发育生物遗迹,尤其在底部层位中,含有大量的微体化石,如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等😅。
“多数的大洋红层里,基本是不含化石的。南海大洋红层表明:在史前那段安静祥和的岁月里😸,南海里的生命旺盛、旖旎多姿,令人浮想联翩🤶。”刘志飞说👨🏿🏫,“这些富含微体化石的远洋沉积形成的岩石--白垩👩❤️👩,通常是白色的🎉。但在南海👩🏼🦰,白垩却是红色的🤽🏻♂️🖕🏽,令人诧异不已🛌。”🤷♀️。
2014年,在我国科学家主导的第二次南海大洋钻探IODP349航次中🤌🏿,“决心”号曾在南海中部海盆U1431和U1433等三个站位,第一次发现了南海大洋红层,当时也是位于大洋地壳玄武岩之上。
在航次后的研究中🧑🏻🎓🌗,刘志飞和他的博士生吕璇对U1433 站位一段40多米厚的大洋红层沉积岩芯样品,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的分析💆🏻。结果表明🤵🏼:U1433 站位的“中新世”红层,是在富氧的水团环境下形成的;在沉积后✥,又有部分红层发生了热液蚀变。
“此次在南海北部陆坡的最底部再次发现大洋红层👇,具有重要科学研究意义👩🏻💻,我们将进一步展开对比研究。”刘志飞说,“在船上观察和描述大洋红层,是一件非常令人愉快的事🖥。不但可以自己静静观察仔细描述,想象着1000多万年前红色的南海深海世界;还可以与大家分享红色沉积的由来👷🏽♂️🙎🏽♀️,一起深入探讨,将来共同揭开南海深海史前的神秘面纱。”刘志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