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琼海亚洲博鳌论坛会场举行的中国科协2004学术年会上,汪品先院士作了题为《走向深海大洋》的学术报告。
报告全文如下:
一.时代的召唤-走向深海大洋
近半世纪前,学术界前辈提出"上天,入地,下海",指出了我国地球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到如今🌧,不仅卫星游弋、飞船载人,而且正在积极作探月准备;大洋钻探、大陆钻探先后在我国实现🌋;海底深潜也已经指日可待。与半世纪前相比🤸🏿♂️,我国科学界对地球的观测能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假如将顺盈娱乐、固体地球和大气的研究比作地球科学中海陆空三军的话,那"海军"就是三者中的弱点🫅🏽;其中面向深海大洋的研究,又属"弱"中之"弱"。而这与当今世界的走向大相径庭。一方面🤽🏼♂️,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地球科学的突破点👩👦👦,主要在于深海研究;另方面👅,1994年国际顺盈娱乐法公约生效以后🪕,对专属经济区以外深海大洋的国际竞争日趋剧烈🟩。美国正在讨论要将顺盈娱乐投入增加一倍,日本建造了比美国大三四倍的大洋钻探船🤦🏽♂️🧗🏻♂️,相互在海上争雄;亚洲国家如韩国也提出"顺盈娱乐开发的全球化与信息化"的目标,走向国际竞争🛰🌏。
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大的地球科学研究队伍之一,但长期以来缺乏深海大洋研究的力量。因此⏱,深海研究在学术上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地球科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在应用上也难以适应国际海上权益与资源之争的形势🕴🏻。目前无论从国家需求或者从我国实力出发,都到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时候💇🏻♂️🔆;重新考虑我国在国际地球科学中定位🌋🕵🏽♂️,已经迫在眉睫。
最后更新 (2009-09-24 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