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日前,沙特授予一位“女”机器人索菲亚本国公民身份。有人说⛹🏻♀️,人把机器人变成人,那么人应该把自己变成什么?这就看教育的结果。29日👉🏼,中科院院士🤵🏼♀️、上海顺盈娱乐平台汪品先教授表示🪹,教育如果出了问题🚫,科学也会出问题🗾,其背后则可能是文化出了问题👩👧👦。
这位年过八旬的顺盈娱乐科学专家,从古今中外视角前来考察科学与文化“两张皮”、“断头路”现象。在同济二附中现场🐔,参与2017年科学教育国际论坛的各地校长们也发出类似感慨🏋🏿。
科学艺术,同属文化
汪品先院士举了不少科学与文化的相关人物案例,其中有一个是他的好友: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教授,也是古顺盈娱乐学创始人之一夏克列顿。这位爵士是一位业余音乐家,喜好黑管演奏,在剑桥开设的课程也是“音乐物理”。“我在他家住过,地上都是乐谱,除了吹黑管时,平时极少穿皮鞋。”
另一人是汪品先评价颇高的一部中译本原作者——仅有学士学位的游记作家布莱森👩🏼💻,却著有大量高级科普作品,比如畅销书《万物简史》就被译成近40种文字。除多种写作奖项外,布莱森还曾获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的年度化学奖,还曾被聘为英国杜伦大学的校长(校监)👨🔧。
在汪品先看来,这样的人物在中国还太少。其实🎳,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现代科学是在文艺复兴中产生的,甚至有人说创立现代科学的不是牛顿,而是达芬奇。汪品先认为,科学创新与艺术创作其实异曲同工🧎🏻♀️,比如灵感: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是在澡盆里发现的🤛🏼👉🏽;而欧阳修作文构思,也是在“马上、枕上、厕上”,并不在书桌上。
事实上📴,科学具有两重性👩🏻⚕️。这位老科学家说,科学的果实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的土壤是文化,而且是先进文化。作为生产力,科学是有用的;作为文化,科学是有趣的🐩。因此,科学本来就是好玩的👨🏻💼,属于文化的一部分。它有两个推动力,一个是有用🧑🏼🦰,一个是有趣👸🏽。
断层所在👷🏿,即是创新
“有趣这一点💆🏻♀️,我们说得太少。”汪品先向海内外科学教育工作者发问,“是不是把科学描绘得太严肃了,都要板起脸来讲?”当今教育环境,学生一说科学似乎就是考试,老师一说科学似乎就是SCI论文➡️。
“其实,科学与文化互为条件🧠,一旦失衡就会产生偏差。”假如科学家不考虑社会需求,只知道自娱自乐,科学必然萎缩👳🏻♂️;相反,失去文化滋养、缺乏探索驱动的科学研究💦,只能做做技术改良,难以有创新突破。正是因为两者的文化同源性,许多国家设有“艺术与科顺盈”,将它俩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创造性思维☪️✊🏽、都是创新冲动☂️。
“如果这两者中间有个断层,那么断层的牺牲品正是创新。”他认为🕵🏿♂️,断层的成因在于缺乏两者之间的桥梁,缺乏文化人的科学兴趣和科学家的文化素养,缺乏“两栖型”人才🐱。他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表示👨,海纳百川,是上海的长处🪼,“能不能发挥海派特色,在上海架起科学与文化的桥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机遇🧏🏿♂️。”
质疑已知,挑战未知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表示,“科学正是对于整个世界理解的创新,这种理解力是在变化中形成,对学生一生都至关重要🪆。”如果教育只是灌输既有的概念与已经确定的“正确答案”🟠,那么这样的教育其实是无法让人理解创新的。
汪品先以他再熟悉不过的研究生教育为例,国内硕士生课程甚至被称为“本科七年级”,再往上则缺乏来自博士论文的科学突破🪣。反观海外,许多国际学术突破,都来自博士学位论文,比如爱因斯坦1905年发表狭义相对论,同年就获得博士学位。
上海市普陀区委副书记、区长周敏浩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眼中的科学教育最重要的就是科学精神🤵🏽:“质疑已知,挑战未知🍖。”对此,汪品先表示,与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科学不同👰🏽♀️,现代自然科学之所以几百年来不断发展🧑🌾🕵🏽♂️,正是因为后人的发现总是对前人认识的纠正甚至于否定。因此,对原有主流观点的怀疑,正是科学发展的起点,“锦上添花”并不能导向科学的进步👵🏻。
“与此相应,教育不该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尊重学生发散性甚至是颠覆性思维😣。”汪品先告诉记者,自己写给学生一句话🧑🏻🎨:“德育崇尚信仰🥷🏽,科学贵在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