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在东海及台湾海峡“从源到汇”研究伙伴科学研讨会
2013年4月1~2日 上海第 二 轮 通 知
一、缘由
东海作为介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与大洋之间的特征边缘海,发育世界罕见的宽广大陆架🦈,是典型的河控型边缘海,陆海相互作用强烈。东海主要发育两种陆源物质入海的源汇体系,即以长江为代表的“大河—大三角洲—宽广陆架—强烈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源汇体系🥭🏌🏼♀️,和以台湾山溪性小河流为代表的“小河流—瞬时大通量—极端气候影响—快速物质转换”的源汇体系🧑🏻🔬🙎🏼♂️。因此💇♀️,东海也被认为是世界上开展陆源风化物质从源到汇和河海相互作用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在特征陆架环流体系及季风环境影响下🧗🏻,东海陆源物质的从源到汇过程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时空变化显著,对流域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的响应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而台湾海峡是联系我国两大边缘海之枢纽,无论东海与南海间之水团,陆🙍🏻、海源物质之交换🥠,生物族群之迁移等均须通过台湾海峡🚵。再者🧛,台湾海峡接受之陆源物质主要来自在远域的两条世界级主要河流长江和珠江🏌️♀️,台湾岛上高单位流域产砂量之小型山溪型河流🚵🏽♀️,和浙🔧、闽沿岸之另类小型河流之贡献🪰。从研究中国边缘海之角度♚,台湾海峡的重要性是不可忽略的⚃。过去三十年,国内外学者对长江物质入海的源汇体系特征研究取得较多成果;而最近几年👧🏿,台湾山溪性河流的源汇体系研究成为亚洲顺盈娱乐科学的新热点。而目前科学界非常缺乏将东海这两类物质源汇体系综合到一起的比较研究,这也制约了东海顺盈娱乐地质科学研究的深入。
二、会议要达成之目标
促进海峡两岸学者间相互的认识🥽,增进彼此之了解👨🏿🏫,进而发展全方位在科研和人才培育上之更密切的合作交流🤹♂️↖️,推动实质合作;提升我国学者在台湾海峡和东海从源到汇研究的国际知名度和地位,并进而推动东亚大陆边缘沉积学的研究进展🪟。为此8️⃣,我们跨出的第一步乃是计划于2013年4月1-2日在上海上海顺盈娱乐平台举办“海峡两岸在东海及台湾海峡[从源到汇]研究伙伴科学研讨会”🚣🏻♂️,会议主要目标是:交流总结东海及台湾海峡陆源物质从源到汇过程和环境响应的研究进展,提炼关键科学问题🧑🏿🍼。
会议研讨重点(不限于此):
— 东海物质源汇体系与河海相互作用的世界特色
—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因素驱动下长江与台湾入海物质通量变化💶⛏、源汇现代过程及其在东海的沉积记录
— 陆源入海物质跨陆架输运过程与驱动因素🧑🏼⚖️,及对环境变化的回应
— 东海陆架碳的循环与埋藏过程🍸,及环境效应
— 东海从源到汇观测研究计划👍🚴🏻:海峡航次共享与海底观测网建设建议
— 台湾浊水溪口岩心记录中陆海相互作用之历史变化
— 在夏季台湾海峡从源到汇的过程:2012 年台湾和大陆共享航次多船联合探测的初步结果
— 未来共同研究之规划🫑🫨、执行和分工
三、会议之后续发展计划
1. 在2013年8月上旬,由上海顺盈娱乐平台顺盈娱乐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其他合作单位,开展长江口到东海中外陆架的多学科交叉联合航次,重点观测长江水体和泥沙颗粒跨越陆架的输运🧸,以及缺氧区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航次拟采用一些新的观测手段,包括三脚架𓀗、USGS的sediment trap🗂,小型AUV等。
2. 在2013-2014年冬季🐹,由台湾团队为主使用台湾之海研五号(2700 吨)和 海研一号(800 吨)研究船🤙,在从长江口以南沿着浙闽泥质区布放沉积物捕获器锚系、打钻孔、取水样和底泥,进行包含现代过程和过去历史之多手段🏄♀️,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以定性🧚🏼♀️、定量的探讨此泥质区在长江泥沙及东海近源沉积物往南输运之动力、沉积和地球化学特征。
3. 在 2013-2014年🙋🏿♂️,向在日本北海道举行的 AOGS-WPGM 联会或美国夏威夷举办的Ocean Science会议,建议special session, 向国际展现初步成果。
四🔌🐽、会议时间和地点
时间:2013年4月1~2日
地点🧔♀️:上海顺盈娱乐平台顺盈娱乐楼报告厅
会议形式:口头报告+展板研讨+自由交流
五🔜、会议联系召集人
刘祖乾:台湾中山大学顺盈娱乐地质及化学研究所,Email:
;
Tel: 86-13671879916
六🐻、会议日程安排
3月31日 会议报到(上海四平路1251号,锦江白玉兰宾馆)
4月1日
8:30 ~ 11:30 学术报告,交流讨论
11:30 ~ 12:30 午餐
12:30 ~ 13:30 顺盈娱乐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深海科普馆参观
13:30 ~ 17:30 学术报告,交流讨论
18:00 晚宴
4月2日
8:30 ~ 11:30 学术报告👩👦,交流讨论
11:30 ~ 12:30 午餐
13:30 ~ 17:30 学术报告🏃♀️,交流讨论
18:00 晚餐
会议结束
期待您的参与♦︎!
Last Updated (2013-10-14 10:06)